• 陳永仁醫師

    陳醫師是長庚醫學中心的主治醫生,專精於解決足踝各類疑難雜症,是台灣在人工踝關節置換技術的先驅者,為台灣足踝醫學的進步貢獻許多心力。
    +Read More
  • 踝關節大小事

    踝關節是人類下肢三大關節之一,需承受全身的重量,長年累月的磨損下,使得踝關節退化,進而造成疼痛跛行、生活不便。早期的發現及治療,可減緩病情的惡化,增進生活品質。
    +Read More
  • 全踝關節置換

    全踝關節置換術適用於因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創傷後或退行性關節炎而致踝關節受損的患者。藉由恢復關節軸線及替代踝關節的彎曲與伸展運動,恢復患者的行動能力並找回靈活的生活。
    +Read More
  • 國內外成功經驗

    人工踝關節在國外已經有十幾年的使用經驗,近年來也有許多中長期的追蹤報告發表,對於年紀較大、活動量小的患者,皆能提供長期滿意的結果。
    +Read More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
  人工關節在髖及膝上早已普遍使用,為近40年來最成功的手術之一,佳惠許許多多的病患,病患可在置換人工髖及膝關節後,疼痛馬上消失,回復正常生活機能。踝關節一般由於關節炎病變程度不如髖關節及膝關節,通常是在骨折創傷後踝關節易位,才比較會造成關節磨損,因此病例較髖膝少,造成踝關節發展非常緩慢,不被重視

  人工踝關節最早源於1970年代,時程上遠遠落後於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,但早期技術發展不成熟,且對植體設計缺乏相當的概念,失敗率較高,因此在2005年之前甚少使用。早期關節病變嚴重的患者,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只能接受關節融合固定術,雖然關節固定後,疼痛得以緩解,但術後活動範圍受限,長期下來的併發症更是許多醫生的噩夢。相較於人體的膝關節及踝關節,踝關節面積最小,空間最小,手術受到到限制最多,之前的人工踝關節成功率一直不甚理想,因此醫師仍多採用關節融合之方式,然自2005年來新一代全人工踝關節推出,採用突破性的手術方式及材料,並汲取膝關節及髖關節的成功手術之概念,尤其是膝關節手術概念,成功率已大幅提升,成為手術趨勢。

  其中最主要的即是長骨柄的設計理念,在過去的經驗中,膝關節及髖關節成功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長骨柄的置放,增加植體穩定度。膝關節可以於手術中彎到近乎150度的角度,髖關節可以於手術中將股骨與髖臼窩脫開,因此均有足夠空間將長骨柄插入骨髓腔中構成穩定的組件,踝關節受到肌肉及韌帶的限制,手術中無法彎曲到很大角度,也無法將關節脫開,空間上受到嚴重的限制,導致長骨柄無法直接置入,因此踝關節置換一直有固定不佳的問題,容易造成植體鬆脫手術失敗。

  新一代全踝關節置換系統是藉由一個開創性手術入口,不需要開大傷口就將多個植體依序放入髓腔內加以組合形成長骨柄,達到最大的穩定性。人工踝關節是模仿人體踝關節的構造設計而成,主要由三大部份組成:脛骨面、替代關節軟骨的關節面、距骨部。新一代全踝關節上下處皆為鈦合金材質,經特殊多孔處理讓新骨附著生長以達到長期穩定性。中間的關節面是由高分子聚乙烯製成,具有耐衝擊與耐磨耗的特性。而新一代全踝關節置換系統聚乙烯墊片接觸面積加大加厚,並有交鍊處理(cross link),可大幅降低磨耗。